本期健康科普醫(yī)生:中醫(yī)科蔡在欣
春季雨水相對比較多,此時氣候潮濕、反復多變,空氣濕氣濃度大,故而身體也難逃濕氣的侵害,像昏昏欲睡,身體沉重,腸胃不佳、精神不振、四肢沉重、皮膚起疹子等等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(xiàn)。
中醫(yī)認為:濕氣不除,后患無窮!因此春天是為身體除濕很關鍵的一步。濕是什么?形象地說,濕是咱們身體的垃圾,是粘滯的臟東西!體內有垃圾,必然影響咱們身體整體的健康情況。內濕多因飲食不節(jié)制,或在冬季時吃多了肥甘厚膩的食物,讓體內濕氣內侵脾陽以至失運。而外濕是由于春季雨水較多和回南天等外界的濕氣過多,容易讓濕邪入侵。內外因相互影響,容易引發(fā)疾病。
中醫(yī)認為,“濕邪”是“六淫”之一。當人體正氣不足,抵抗力下降時,濕氣就容易入侵而導致疾病的發(fā)生。濕是最容易滲透的,遇寒則成為寒濕,遇熱則成為濕熱,遇風則成為風濕,發(fā)展為很難根治的慢性疾病;濕氣在皮下,就形成肥胖,也是一個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。因此,春季祛濕是調理慢性病、擁有健康身體的基礎,如何有效祛濕呢?
一、拒絕不良習慣,運動祛濕
1、缺覺
常熬夜后所表現(xiàn)出的乏力、無神、肢體困重都是脾虛的典型癥狀。建議大家每天晚上11點前睡覺,當然如果白天適當進行一些體育運動則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。
2、口重、貪涼
最好的養(yǎng)胃方式就是適量、均衡飲食?,F(xiàn)在有很多人喜歡吃些油膩、過咸、過甜或過辣的食物,而這些所謂的美食是最不易消化的,容易造成腸胃悶脹、發(fā)炎。過食生冷食物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,給外邪創(chuàng)造入侵機會。日常多吃清粥小菜清清腸胃,養(yǎng)成清淡飲食的好習慣,有利于身體健康。建議在烹調時,最好加入蔥、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。
3、喝大酒
中醫(yī)認為,酒助濕邪,所以酒精要少碰,更不能借酒澆愁。目前有很多人喜好聚會、聚餐,三五好友湊到一起就喝一場“大酒”,而過量飲酒正是加重“濕毒”的關鍵因素。
4、運動少
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(xiàn)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(xiàn)。越是不愛運動,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,久而久之,身體還可能出現(xiàn)疾病。而通過體育鍛煉,能養(yǎng)筋健腎、舒筋活絡、暢通氣脈、增強自身抵抗力,從而達到強腎健體的目的。
5、久坐
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,導致腦供氧和營養(yǎng)物質減少,加重乏力、失眠、記憶力下降等,還會引發(fā)全身肌肉酸痛、脖子僵硬和頭疼、頭暈。
二、艾灸祛濕
艾灸具有開郁、補陽氣的作用,可以快速運化濕氣,蒸騰濕氣,就像太陽蒸發(fā)水氣一樣簡單!艾灸后皮膚表面出現(xiàn)水汽、水泡,那正是體內濕氣快速排出的表現(xiàn),非常適合春季養(yǎng)生,適當?shù)陌哪茏屇h離春季多發(fā)疾病的煩惱,讓身心健康舒爽。
艾灸祛濕穴位
1、關元穴
位于臍下3寸,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、補腎固精等功效。
2、命門穴
位于人體背后第二腰椎、第三腰椎棘突間,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,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,是儲藏元氣的地方。
3、中脘穴
位于腹部正中線,臍上4寸處,也就是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點。灸此穴能有疏肝養(yǎng)胃、降逆利水。
4、足三里穴
外膝下3寸,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,常灸此穴能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(huán)、通暢經絡以及緩解疲勞、祛除體內的濕氣的作用。
5、豐隆穴
位于小腿外側中點的位置,常艾灸對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調理作用,除濕祛痰的效果顯著。
6、解溪穴
足背踝關節(jié)橫紋中央凹陷處。這個穴位是對祛痰濕、消水腫是非常有利的。
三、一碗祛濕湯,祛濕事半功倍
1、健脾祛濕湯
原料:淮山(干品)10克,土茯苓10克,溪黃草10克,豬胰(豬橫脷)300克,凈水適量。
做法:淮山、土茯苓、溪黃草、豬橫脷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,加適量凈水煲開,然后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。
2、和中化濕湯
原料:木棉花30克,雞蛋花30克,槐花30克,薏米30克,瘦肉100克,炒扁豆30克,陳皮或砂仁12克。
做法:木棉花、雞蛋花、槐花、薏米、瘦肉、炒扁豆、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,加凈水適量,用大火煲開,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。
3、清熱祛濕湯
原料:土茯苓250克,粉葛250克,赤小豆50克,扁豆50克,陳皮半個,水8碗。
做法:土茯苓去皮切段,粉葛去皮切塊,將原料放入煲內,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。
4、鵪鶉祛濕湯
原料:鵪鶉4只,薏米、百合各50克,姜3片。
做法:鵪鶉、薏米、百合、姜一同放入砂鍋中,加凈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。
5、五指毛桃薏苓瘦肉湯
原料:五指毛桃50克、薏米30克、茯苓30克、眉豆20克、瘦肉200克、生姜3片。
做法:先將五指毛桃、薏米、茯苓、眉豆洗凈后稍加浸泡,瘦肉洗凈,切大塊,生姜切薄片;將所有的材料放入鍋內,加入2000ml清水,大火煮沸后轉中小火煲約1個小時,即可加入食鹽調味食用。